分卷阅读10

    有奖就有罚,在公事上南帝从来不会偏颇。兵部未曾查实军情,战报被劫,兵部尚书被罚处半年的俸禄,南帝责令他三日内查清此事,给将士们一个公道。

    表面上看起来此事已经完美解决,但实际并非如此。两日后,陈尚书上书皇上,坦言他已经查清楚这件事情的起因,原来战报和军情都在晋州被当地的官员替换。替换的这名官员叫侯江,单看他个人和楚云闲没有恩怨。但联想到一个叫冯进的人,大家心里就明白是怎么回事。

    冯进曾任中郎将,因为贪杯误事,被楚云闲军法处置,当街斩首。而这个冯进和侯江是同窗同乡,二人感情深厚,结为异性兄弟。当年冯进酒醒之后,知道误了大事,心急如焚。侯江为了保他,亲自去找楚云闲求情。

    不料楚云闲撂下一句军令如山,不理会侯江的哀求,在他面前手刃冯进。义兄在自己面前惨死,侯江收敛尸骨之时痛哭流涕,扬言会让楚云闲血债血偿。

    因为这件事,不少人都埋怨楚云闲不通人情,冷酷不留情面,会寒了追随他的那些人的心。但很快这些舆论就被压倒,楚云闲之所以不留冯进,是因为他贪杯导致楚家军先行的两千人全部战死,无一生还。侯江眼中冯进的性命珍贵,那战死的二千士兵的性命就不珍贵?

    同是爹生娘养的血肉之躯,何来三六九等?

    罪魁祸首被查出,南帝震怒。侯江因为一己之私险些导致楚家军覆灭,让胡夷直入南国内地,无疑叛国投敌,本该株连九族。但因为有其他人求情说处罚过重,南帝沉思之后,改为诛三族。从九到三,其中差了六。咋看之下都会觉得是南帝仁慈,但深想便知,这是武将势微的结果。

    侯江的处罚判定,在大家都以为这件事情告一段落时,吏部突然参楚云闲一本,原因还是这场战事。

    朝堂肃静,吏部侍郎声音掷地有声:“敢问楚将军,你两万人马如何能战胜胡夷五万大军?”

    质疑之声并非空穴来风,两万对五万,还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,难怪吏部侍郎有疑问。

    虽然楚云闲执掌部分军权,但他不用上朝议事。今日是皇上让他前来听这件事的结果,没想到会被人参一本,而罪名是通敌!楚烽也在朝堂之上,自然要护着自己儿子,大骂吏部侍郎鸡蛋里挑骨头。

    楚云闲拦下出头的楚烽,让他不用帮忙。吏部侍郎所问,梁君末早就料到,楚云闲临行前他再三叮嘱过应对之策。

    “楚将军,如果朝中有人问起你如何打赢胡夷,你千万不能说你向戚国求兵。包括你写的战报,对我们出兵一事,要一笔带过。”

    梁君末留下那两日并非无所事事,他当日所言,句句都是站在楚云闲的角度,为他着想。

    “你大可告诉南帝,是蒙果丹野心勃勃,将你们围困丹阳城之际,不自量力的派兵挑衅戚国,惹怒我。我带兵前来,暂时和你联手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有不长眼的跳出来说是你写信去戚国求兵,你只问他如何得知。若他说是有人检举,你在搬出战报不能到达皇城一事,自然能让他们哑口无言。”

    战报不能达到皇城,弹劾楚云闲的折子却来的飞快。梁君末说的这个办法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意针对楚云闲。对方在傻乎乎的继续往下说,那他们的阴谋也会随之暴露,最好的补救是立刻闭嘴吃下这个哑巴亏。

    楚云闲当日对梁君末的话嗤之以鼻,认为他小题大做。此时此刻真的遭遇这样一出,他心里是说不出的讽刺。梁君末都能预料到的事,他心里却存着侥幸。他原以为自己不参与党争就能置身事外,谁料想太子一派早已把他视为四皇子的人,当他是眼中钉。

    兵部也好,吏部也罢,都是太子党羽。以为推个侯江出来做替罪羊就能万事大吉,转脸又想置他于死地。楚云闲内心


    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
  • 上一章

  • 返回目录

  • 加入书签

  • 下一章

  • 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