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小李读我的研究生吧

    “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没有解剖学,都是在讲形而上学的东西,像什么阴阳五行呀,都是虚的——这是个错误的认识。”“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了领先世界的解剖学知识:唇至齿长九分,口广二寸半。齿以后至会厌,深三寸半,大容五合。舌重十两。长七寸,广二寸半。咽门重十两,广一寸半,至胃长一尺六寸。胃纡曲屈,伸之,长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径五寸,大容三斗五升。”唐老师听到这里,脸色和缓下来,小子,有眼光,我们的《内经》就是这么牛!这小子是个宝贝呀!应该让他去给那些西医讲讲课去。“虽然时间太久远,度量衡一直有变化,但是《黄帝内经》中的食道与消化道比例是1:35;而现代解剖学测的是1:37!这个比例最能说明问题!”哇塞!同学们被这个数据震惊到了!要知道那可是两千年前的古代呀!这还有着千年以来人体的变化,但是这个精确度也吓人的可怕了。老祖宗,牛!《内经》牛呀!不过马上同学们就有了另外一个疑问:可是为什么中医没发展出来像西医一样的医学模式,转而走向另一条路了呢?假如我们中国早发展起来,那我们西医不是比国外都牛了嘛!似乎是为了回答他们的疑惑,李介宾继续讲道:“中医是朴素唯物主义,在原始社会,奴隶主之间的战争、狩猎及生产过程中,通过宰杀猎物、牲畜…以及被俘的奴隶,逐渐积累了当时最先进解剖学知识…但很可惜早一步是天才,早十步就是疯子,早到我们的祖先已经将解剖学知识摸透了,但是却受限于当时匮乏的物质条件。”看着眼前有些不解的同学,李介宾笑道:“神医华佗用麻沸散麻醉做手术的故事你们听过吗?”同学们纷纷点头。“但那大概是杜撰的。”老唐脸黑了,岂有此理!这小子还是那么不安分,哗众取宠,古之神医就被这么说没了?同学们惊讶的看着李介宾,因为《三国演义》流传的原因,其实对于中医学界以外的人来说,神医华佗的知名度甚至比医圣仲景更高。“我们现在用的针,别看普普通通,但是至少要到宋朝才能有治练水平生产。唐朝还有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的故事。那么问题来了,比唐朝更早几百年的东汉三国时期,即便有麻沸散这样的神药,又如何获取精致的手术器械呢?”下面的学生缓缓思索,好像,确实有点道理。“历史学界,华佗这个人也是很受争议的,就说句实在的,华佗没有典籍流传下来,这也是在中医学界,张仲景是医圣,而华佗见于古文之中,却更多只是个象征的原因。”有同学在下面小声说:“难道不是被烧了吗?”马上就有人回答:“那是小说,三国是罗贯中写的,罗贯中是明代人…”李介宾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做解释,千古以来,失传的医术典籍太多了,或许有,或许无,华佗至少还留下了传说,可能有些医家连名字都没留下,就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。“两千年前的医生们大概是绝望的吧,被病痛折磨的过程中,已经发现了前面的路,但是却没有工具,于是在苦苦挣扎的时候,有人硬生生用双手挖出来了一条路。”年轻人容易感性,同学们都震惊的听着这些话语,想象着千年前的先人们面临的苦难,此时已经有女同学为之模糊了视线。唐老师眼眶有点红了,他是内经教授,研究了一辈子内经,他的生命早已经与内经息息相关,每当午夜梦回,他都会想到假如自己生在那个残酷的时代,能为后人留下只言片语,纵死不悔。李介宾淡然的说:“没有路,那么就走出来一条路,世上本无路,走的多了,也就是路了。”“于是乎,就有了阴阳五行,气血津,没有现代社会这些高科技探查的仪器,所以只能靠望闻问切去观察外在的疾病征象,然后推测人体内部内脏的状况,于是便有了藏象。”“难以想象,以他们的智慧,如果真的有现在的条件,有现在会创造出何等奇迹,只是如果,从来没有如果。”李介宾在黑板上写下“肝”“心”“脾”“肺”“肾”。又写下“木”“火


    【1】【2】
  • 上一章

  • 返回目录

  • 加入书签

  • 下一章

  • "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