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三回 大功毕成共欢欣(正文完)

人,伤亡惨重。雅克萨城旦夕可下,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大清请求撤围,并派戈洛文为大使,前来中国举行边界谈判。

    朝廷为表示谈判诚意,宣布无条件停火,停止攻城。康熙派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(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)签订中俄《尼布楚条约》。条约内容以满、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。

    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,从法律上确定外兴安岭以南,黑龙江,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,都是中国的领土,中国对其享有充分的主权。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罗斯(面积在43.15万平方公里)。

    条约签订后,中俄两国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。可俄国势力并没有放弃向南扩张,只是把指向了准噶尔的土地,企图以此打开缺口,进入西北地区。

    尤其是这几年,俄国南侵的势头咄咄人,先是溯叶尼塞河进入准噶尔吉尔吉斯辖地,尔后又深入到毕雅河和哈屯河之间的准噶尔人牧地,并在那里建立要塞。

    策妄阿拉布坦执政初年,其统治地位尚不稳固,对俄国不能同时进行有效的对抗。为此作了暂时的妥协,把部分吉尔吉斯人移居到伊塞克湖周围,但是俄国在毕雅河和哈屯河筑造要塞一事,激怒了他,他立即派人捣毁了新筑的要塞,袭击了他们的侵略据点,并到准噶尔辖区巴拉宾斯克征收实物税。

    可见,他并不愿意准噶尔的土地受到沙俄蚕食,不愿臣服俄国。

    这一点对胤禟来说至关重要。

    策妄阿拉布坦执和他手下的蒙古勇士骁勇善战,但论威力,简陋的刀剑弓矛远不及火器。

    胤禟从宫中做事的葡萄牙传教士穆景远那里得知,阿拉伯人从蒙古人手里学会了火器和火药制造的技术后,将它们传播到了西方。从此欧洲各国陆续出现了各类火炮用于军事目的,因欧洲各国堡垒林立,火炮被迅速用于攻击敌人的城堡,以便将城墙击毁。因此火器越做越大,威力也越来越强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元朝灭亡实在太快,明朝建立以后,缺少战争需求,火器的运用远不及西方国家。

    得益于自汉代以来的铸造技术,明朝并不缺乏制造巨炮的技术。

    且对付蒙古骑兵之时,火器的主要用途在于如何狙击来去迅速的蒙古骑兵,而不是拿着巨炮攻城。故使用较多的是火铳。

    火铳形体和口径较小,一般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,其程仅数十步至二百步,也还存在着装填费时,发速度慢,击不准确等明显的缺陷,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。所以明代军队的全部装备,也还是以刀剑弓矛为主。

    还是西方火炮传入,仿制了比火铳更先进的“佛郎机”和“红夷炮”。

    天启年间明朝军官从葡萄牙人那里购得红夷大炮,为英国制造的早期加农炮,最远程可达二十里以上。天启六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。当时后金攻城时,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,八旗官兵血肉横飞,尸积如山,是太祖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第一次挫败,甚至因此受了重伤。

    红夷大炮在实战中的威力,引起了明军的重视,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,不过国力不济,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。但是也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。

    火炮的威力自然也引起了清军的重视,仅松山一役,就调运了炮弹万颗,红夷炮三十七门,火药万斤,到阵前备用。

    松锦战后,明军关外火炮也大多落入清军之手,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,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,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。

    太宗皇太极更是命汉八旗诸头领率所部炮匠到锦州铸神威大将军炮,此炮以铜铸之,前细后粗,长2.83米,隆起四道


    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
  • 上一章

  • 返回目录

  • 加入书签

  • 下一章

  • ">